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写道:“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古往今来,诸多先贤都强调,教育子女当以严为要。亲情之爱固然不可或缺,但若缺乏教化,则易溺爱成灾。唯有以规矩立身,以严正导行,方能收敛子女浮躁、任性的习气,培养其沉稳有度、知礼守法的品格,为其将来立身行道、担当责任奠定根基。
“教儿宜严”并非指无情的惩罚或过度的苛责,而是强调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的角色不仅是爱的给予者,更是规则与秩序的守护者。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各行各业亦有规章制度。尊重规则有助于一个人更好胜任社会角色。从长远看,幼时父母的家教家风家训实则是将来进入社会的行为预演和风险防控,能帮助孩子更好适应规则、遵纪守法。
从一餐一饮至一言一行,从个人习惯到为人处世,父母通过设立合理的规则,让子女们知约束、明得失、有担当,理解行为后果。如果一味迁就、放任自流,孩子将难以理解什么是责任、边界与尊重。《孟子·离娄上》有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寓意深远,启示我们即便是拥有卓越技能的人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成就事业。教之以严规,孩子才能言行有度、进退有节,将来更好立身于世、担当重任。
《礼记》有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成长过程中,子女性未定、志未成,难免犯错走弯路。这时,父母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识过知非、改而正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小病不除、终成大患。《温公家范》中讲过一个故事令人深省:梁元帝时,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有才能,很受父亲宠爱,却“失于教义”。一件事做错了,父亲就百般掩饰,找各种借口,希望他自己能慢慢改正。但他成人后,不良品质越发严重,待人粗暴蛮横,最终祸及自身。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教育子女,宜抓早抓小、未雨绸缪,明之以是非,使其知可为与不可为,从而自省自修、不断成长。
教儿宜严,不仅对其自身有益,也可助其净化交友圈。以廉教子,见贪则厌;以善教子,遇恶则弃;以严教子,心生懒怠可自除之。木受绳则直,长此以往,他的身边多是正人君子、能人贤士,自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小事私事,不仅事关家庭幸福,更事关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约束,让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植根于家庭之中,党员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只有深刻领会“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的智慧,秉持“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操守,爱之愈深,愈要严格要求,才能给子女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