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主要在玉米生长后期为害叶片、叶鞘及苞叶。发病初期,病部会出现水渍状小圆斑点,这些小圆斑点就如同洒落在叶片上的小水珠,然而这可不是普通的水珠,而是病害的开始。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小圆斑点会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近圆形的病斑。病斑的中央呈现灰白色至秸白色,边缘则为红褐色,病健部交界明显,对比十分强烈。
病斑的大小一般在 6~13×4~8 微米。当病情进一步加重,后期病部可见黑色霉层。这些黑色霉层仿佛给玉米叶片蒙上了一层阴影,预示着病害的严重程度。一些病斑中间还会破裂穿孔,就像被虫子咬了一般。严重的情况下,整株叶片病斑满布,叶片呈现撕裂状干枯坏死,仿佛经历了一场灾难,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病症是首先出现水渍状小点,扩大后为圆形的枯斑,边缘褐色。许多枯斑连成不定型大片枯斑,病情发展迅速。而叶鞘上也有干枯斑,类似于除草剂百草枯引起的药害,但焦枯形状大不相同。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特定的途径进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就如同潜伏的敌人,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击。等到翌年,条件适宜时,便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该菌虽然寄生性不强,但寄主种类却非常多,分布广泛。据相关资料记载,链格孢菌可寄生在多种植物上,其分生孢子在其他寄主上形成后,也会成为玉米生长期中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这意味着,即使周边没有直接感染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的玉米植株,但如果有其他感染该病菌的寄主植物存在,也可能会导致玉米染病。
一般来说,成熟老叶易染病。这可能是因为老叶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同时,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的情况下,也利于该病扩展。在雨季,空气湿度大,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管理粗放会导致玉米植株缺乏必要的养分和保护,长势差的植株自身的免疫系统也较为薄弱,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
玉米种植密度大时,株、行间郁闭,通风透光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植株之间的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加,为病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氮肥施用太多会使玉米生长过嫩,虽然看起来植株生长旺盛,但实际上抗性降低。据相关研究表明,当氮肥施用量超过一定限度时,玉米植株对链格孢菌叶枯病的易感性会显著增加。
如果土壤黏重、偏酸,会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使植株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层浅且缺少有机肥,肥力不足,无法为玉米提供充足的养分。田间病残体多会增加病菌的数量,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侵染源。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一方面会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使玉米植株衰弱;另一方面,杂草也可能成为病菌的寄主,增加病害传播的风险。
玉米种子带菌是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源头。如果在播种前没有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种子上携带的病菌就会在适宜的条件下侵染玉米植株。肥料未充分腐熟或有机肥带菌,以及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也会将病菌带入土壤,进而侵染玉米。据统计,在一些发病严重的地区,因种子带菌和肥料问题导致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发生的比例可达 30% 以上。
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的地块,土壤潮湿,为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高温高湿或长期连阴雨的年份,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在这样的条件下,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的发病几率大大增加。例如,在一些地势较低的玉米种植区,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后,病害往往会迅速蔓延。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的重要基础。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经过培育的具有一定抗病性的玉米品种。据统计,使用抗病品种的玉米田,发病率可降低 30% 至 50%。
合理施肥能够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在施肥过程中,应按照配方施肥要求进行操作。首先,要充分施足基肥,基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玉米生长提供持久的养分。据研究,每亩施入足量的优质有机肥,可以使玉米植株生长更加健壮,提高其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同时,要适时追肥,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补充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但要注意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玉米生长过嫩而降低抗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常见防治药剂外,还可选用 10% 世高 1500 倍液、85% 三氯异氰脲酸 1500 倍液、80% 乙蒜素 1500 倍液、20% 龙克菌 600 倍液等药剂,并可选择加配绿风 95、十乐素、蓝色晶典、芸苔素内酯等营养调节剂混合使用。这些药剂和营养调节剂的组合能够在防治病害的同时,为玉米植株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增强其抗逆性。
在使用农药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喷洒,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防治效果;二是要选择合适的喷洒时间,一般在发病初期进行喷洒效果最佳,同时要避免在高温、强光或雨天喷洒,以免影响药效;三是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对于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的防治,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选择合适的防治农药,并结合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确保玉米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