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边境传来两声巨响,瞬间弥漫出浓烈的战火气息。佩通坦站在指挥台上,眼眶红肿,身后是37万士兵的队伍,她似乎准备号召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她究竟图谋何事?就在她动员的同时,两名边境士兵在爆炸中受伤,其中一人甚至双腿被截肢。惨烈的画面迅速传回曼谷,激起了全国民众的愤怒。
军方立刻发表声明,指责这是柬埔寨的挑衅行为,称越界布设地雷,性质极其恶劣。然而,不少人对此却不关心事发的真相,只关心一个问题——如何反击。随即,总理佩通坦召集内阁举行紧急会议,军队、外交部以及国安委的高层均出席会议。国防部长明确表示:“边境已经进入战备状态”。消息一传出,泰国的媒体不断滚动播放伤者的照片和军人家属痛哭的画面,连地雷爆炸的焦土痕迹也在镜头中反复展示。舆论导向十分明确:“这一炸,必须有所回应,才能安抚民心。”
然而在泰国国内愤怒升腾的同时,柬埔寨的外交部却选择了沉默。洪森通过参议院发布了一份含糊其辞的声明,表示愿意调查事件真相。但话还未说完,泰国的F-16战机已经腾空而起。我查询到,泰国空军从呵叻起飞,直扑暹粒以北的目标,迅速展开空袭。第一次空袭成功摧毁了两个营地,随后的清理照片显示,目标区域已经变成一片焦土。没有经过任何外交谈判,泰国就用实打实的火力回应了挑衅。
不到两个小时,清迈、黎府、武里南等地的陆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整个曼谷政坛也因这一事件炸开了锅。佩通坦过去的政治风格一直低调,这一次,她站在了风口浪尖,毫不犹豫地向外界表态。她没有提到“复仇”,而是说:“为死者讨回公道”。这一句话,听懂的人都知道,她决心采取实际行动,已经不打算再退缩。
佩通坦外表温柔,实则心狠手辣。她是信家族的成员,而信家族的政治逻辑从不以妥协为目标,而是以强力反击为核心。自2014年军政府接管政权后,佩通坦的家族地位几乎崩塌,她本人被迫流亡,数年间一直保持沉默,仿佛退出了政坛。然而,这一次,信家族决定利用这次机会,重新夺回失去的权力。当地雷事件爆发后,佩通坦主动站上了政治舞台,果断下达了军事动员令。短短10小时内,37万军人就完成了战备准备,泰国皇家陆军全面进入西北战备状态,曼谷则进入紧急部署程序。这一次,军方不再主导,佩通坦直接调度军事资源,空军、海军纷纷进入战备状态,展现出她的决心和力量。
泰国政坛过去的十年中,军方几乎完全主导了政治局势,佩通坦一直被当作“民选总理”的象征,未曾真正发挥作用。但此次,佩通坦以强硬手段捍卫国家安全,并巧妙地将民族情绪与自己的政治目标结合起来。她所使用的“皇家”和“复仇”两个词,传达出明确的意图——不仅要捍卫国家的尊严,还要借此机会重建信家族的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柬埔寨显得异常被动。洪森的外交回应迟缓且温和,未能迅速做出强硬表态,只是通过发言人表示“密切关注敌对行动”。军方方面也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回应,唯一的举动是提升战备,动员少量军队,却未做公开动员。显然,柬埔寨没有做好与泰国正面冲突的准备。洪森的沉默,似乎是在做出一个战略性退让,试图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然而,退得越多,就越可能被逼入死角。
柬埔寨的军事力量远远不及泰国,无论是在兵力、装备,还是空军的现代化水平上,都处于劣势。洪森深知这一点,经济上,柬埔寨过度依赖外资和旅游业,一旦战争爆发,数百万人的就业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洪森自然不愿意冒险。但即便如此,泰国的空袭依旧让他不得不做出反应。柬方的回应仅仅是外交部发言人希望联合国介入调解,却未见任何实际的军事行动。相比之下,泰国的迅速反击让洪森的外交口碑进一步下滑,媒体纷纷批评柬埔寨在危机面前过于软弱。
洪森的唯一一次表态是在柬埔寨电视台播出的一段录像中,他表示愿意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但同时强调“不会容忍持续挑衅”。这番话显然是一种防守性的措辞,既不愿打,也不敢显得太过软弱。而佩通坦正是利用这一点,越是柬埔寨的软弱,越能激发她的强硬回应。
现在,柬埔寨的选择仅剩三种:硬回击、稳封锁或彻底妥协。硬回击意味着用边防军、火箭弹甚至火炮群进行反击,但这样会付出极大的代价。稳封锁则是加大边境防线的力量,尽量避免挑衅,延长局势的僵持。然而,这样的策略往往会拖慢时间,并消耗民众的耐性。最后,彻底妥协意味着通过国际调解,签署一份停火协议,但这无疑会让柬埔寨显得软弱无力。
洪森目前似乎倾向于第三种选择,但他忘了,佩通坦的“赌注”更大,她已经不再隐忍。这场争端,远不止是两国军队之间的较量,而是两个家族的政治博弈,谁也不想轻易认输。而现在的局势,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如果局势再度恶化,民众再次死亡,战火一触即发,佩通坦将不再仅仅停留在言辞上的反击,她会让这场战斗成为她掌权的转折点。柬埔寨能否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幸存,依然难以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冲突,还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