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由天体生态学研究所(Astro Ecologies Institution)的凯特·吉纳维芙(Kate Genevieve)领导的团队完成。他们认为,过去有关迎接外星文明的指导意见已完全落伍,难以适应当下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如今,互联网和高速通信让信息可在须臾间通达全世界,却也使有害和不实消息的传播有了可乘之机。发现外星文明之事一旦公之于众,一场惊天动地的舆论风暴将在所难免,让我们所有人都难以独善其身。
研究团队建议,NASA应在几个关键领域加大投入,来为探测到地外智慧做好长足准备,比如改进对外星文明迹象的探测技术,以及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将如何看待发现外星人一事。
这项研究的一大亮点在于,它提醒我们需要认识到,外星智慧生物的思维方式很可能与人类迥然不同。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所谓的“另类思维”("Other Minds")范式,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包括生物声纹学,机器学习,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探索揭示了智能可以表现出的多种形态,对鲸歌和鸟类生物导航等的研究也推进了我们对不同于人脑的其他思考交流模式的理解。文章提出,这些进展都会为接触地外智慧提供宝贵的思路。
但这也意味着科学家们将不得不摒弃一切以人类世界为基准的认知惯性。人类所熟知的技术与理论,对外星文明而言兴许是天方夜谭,反之亦然。我们种族对光与热的渴求早已刻入基因之中,以至于天然地将电磁辐射视作一切智慧生命构造文明的基石。但假如外星人赖以生存的是诸如量子纠缠之类我们未曾设想的方式,那么期望通过电磁波搜寻它们的踪迹以及建立沟通则无异于刻舟求剑。
有意思的是,相比对外星文明技术细节的预测,文章花了更多的篇幅探讨人类社会在外星人面前可能的表现。参考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后,作者们强调,比起外星人本身能带来的威胁,更大的风险反而来自于人们对这一冲击性新闻的反应。
文章还建议加大对相关研究的支持,以更深入地审视发现地外智慧生命后人类文明在心理,社会,和地缘政治层面可能出现的变化。作者们甚至提出,描绘人类与外星人接触的科幻故事也可以作为参考。在他们看来,这些虚构作品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对这种特定情形的设想乃至恐惧。
而这项研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倡议,莫过于尽早建立一套能够协调外星人相关事宜的国际体系。研究者们警告称,如果不设置一个专注于处理地外智慧生命的部门,NASA将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好比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却不给他们准备任何逃生手段。正如当年阿波罗系列登月任务为太空探索确立了如宇航员隔离等标准化流程,宇航机构亟需一套综合性计划来规范对外星文明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作者们并未声称我们很快就会确认地外智慧生命的存在。但他们一再强调,人类需要立刻开始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随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和薇拉·鲁宾天文台等先进天文观测设备陆续投入使用,外星智慧生命的造物随时可能被这些人类望向深空的敏锐眼睛捕捉。
文章的主旨思想很明确:重要的不是我们什么时候能找到外星人,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找到它们。通过加大研究投入,增进国际合作,疏通沟通渠道,NASA等太空机构有望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将全人类凝聚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又一次任由猜疑与不信任重蹈过去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