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岁女生在校外被另几名女生威胁和殴打的视频让人不忍直视,扇耳光、当众下跪,然后一脚踹翻在地。短短数秒,刺痛的不只是受害人的心灵,还有屏幕外无数成年人的神经。四川江油警方通报里,“全部到案”四个字给了公众一个最直接的交代,公安机关依法对刘某甲、彭某某作出治安处罚的决定;对刘某乙及其余围观人员批评教育。然而事件并没有因为施暴者“全部到案”而终结追问,为什么这些女生会如此残忍?为什么她们会将暴力被当成“炫耀”上传到网络?
从视频中可见,这场围殴发生在“无人区域”,意味着施暴者有意避开成人视线,但现场却有人拍摄并传播,说明暴力被当成炫耀的资本。当“打人、拍片、点赞”成为闭环,欺凌就不再是普通的行为失控,而是一场有剧本、有观众、有“流量收益”的系统性暴力。
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现在女生霸凌女生的新闻越来越多,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的女生越来越狠了。未成年犯罪上升,不能忽视其中的“粉色暴力”。过去,社会往往把女生预设为“温顺”,当她们中偶尔出现施暴者时,舆论先是惊愕,然后贴着“小太妹”等标签草草结案。事实上,女性未成年犯罪的上升,已经到了需要各方高度重视的地步。 首先是性别角色冲突,有些未成年女性不愿贴上“乖乖女”的标签,向往以“大姐大”的标签确立存在感。其次,短视频平台让“打人”成了可复制的成名脚本。还有家庭管教错位等等,女孩被默认“不需要太多规矩”,导致早期攻击性行为未被及时干预。
女孩的世界不只有小可爱和粉色泡泡,也可能滋出生危害一方的“小女魔头”,那么多视频中已经在给社会警示,“小恶魔女”下手并不比男生手软。只有关注到这一现象,才能对症下药,把监护人、学校、平台、法律全部拉进同一张责任网,提前干预,监控,尽最大能力保护每一朵玫瑰都在阳光下安全盛放,同时也让每一次施暴都付出即时且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