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芸芸 陈溪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作为城市与技术的基因重组,智慧城市正引发新一轮国际传播范式跃迁,成为各国参与全球城市综合实力竞争的战略高地和重塑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传播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而技术革命正在重构传播逻辑。深入探究智慧城市与国际传播内在联系,对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如何赋能国际传播
“城市即媒介”。通过技术集成、平台重塑与内容创新,智慧城市为国际传播系统性赋能,实现从传播形态、传播渠道到叙事体系的多维度重塑。
一是技术集成革新传播形态,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互动。以5G、未来网络为基础的通信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技术,以VR/AR、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沉浸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重塑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基础架构,打破了国际传播的时间空间与形态边界。传播形态层面,信息技术使得“人人都是传播者”,传者与受者的地位相对平等、角色相互转换,形成多维互动;传播效率层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助力下,通过“传播-反馈”机制,更加精准地识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特定圈层的受众信息偏好,在“受众画像”基础上开展“精准传播”;传播效果层面,由技术构建的沉浸式、互动式、虚拟式体验让各国受众突破物理距离,身临其境感受智慧城市发展,让“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从概念具象化为可感的生活场景。
二是平台重塑构建新型传播渠道,从城市大脑到传播窗口。智慧城市核心平台与终端设备就是国际传播的“立体矩阵”。智慧城市的各类终端设施正成为分布式、具备传播链接能力的重要节点。遍布城市的智能公交站点、社区服务终端、景区智能服务设备等,不仅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向国际民众传递文化和理念的媒介。尤其是综合运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多种前沿技术的“城市大脑”,其数据系统也将成为传播的“数字窗口”。
三是内容创新丰富叙事话语体系,从宏观叙事到故事讲述。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叙事手段。智慧城市建设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使“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实证”。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让技术破解民生难题有了具象案例,数字孪生水网、智慧能源网格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智能制造大脑、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印证了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元宇宙+文旅”让“地球村”真实呈现。同时,智慧城市的“数据叙事”重构了说服力逻辑,客观数据成为更加可信的“通用语言”。
应对智慧城市国际传播挑战的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在赋能国际传播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风险挑战既源于技术伦理的新生风险,也受制于国际传播的深层矛盾。一是信息茧房与信息过载,造成传播革新中的“无形壁垒”;二是文化折扣与认知差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隐性隔阂”;三是多元主体与协同困境,造成传播的“叙事撕裂”。
为更好地应对智慧城市背景下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需系统性构建方案,在技术创新中坚守伦理底线,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精准适配,在“复调”传播中凝聚传播合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一是构建技术伦理规范体系,化解安全风险。技术赋能的同时必须筑牢技术伦理防线,通过制度设计平衡“传播效能”与“安全可信”的关系。比如在“数字浙江”建设总体框架下,制定“智慧城市国际传播指引”,引入算法审计机制,避免“信息茧房”与偏见放大;组建由技术专家、区域国别学者、国际传播学者等组成的算法评估委员会,定期检查传播算法的训练数据与推送逻辑,消除其中的隐性偏见;在智慧传播平台设置“反茧房”功能,为全球受众提供全面的认知框架。
二是创新跨文化传播叙事体系,跨越认知壁垒。依托智慧城市技术赋能与体系创新,推动跨文化传播与转文化传播深融,构建传播的“双向适配”策略,以突破文化折扣和认知差异。将智慧城市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提炼可共享的治理经验,如智慧能源低碳方案等,实现“全球议题+中国实践”的转译。同时,推动本土故事的全球表达,如用海外受众熟悉的社区治理语境解读中国智慧社区模式,并通过国际案例的相互印证让本土经验引发全球共鸣。要积极培育“民间传播者”,通过留学生、国际游客、创业者的生活化短视频,形成“大故事、小切口”“官方叙事、民间表达”的跨文化叙事合力。比如可以发挥浙江侨乡资源优势,通过海外侨胞拍摄智慧社区等日常视频开展生活化传播,实现文化符号的自然转译。
三是构建多元主体“复调”传播体系,凝聚传播合力。破解“叙事撕裂”需构建“多声部和谐”的“复调”传播网络,从而实现“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升华。建议成立“智慧城市国际传播联席会”,由政府牵头,吸纳媒体、科技企业、高校、社会组织代表等参与,定期研判国际舆情、制定传播主题、协调各方行动。政府负责设定核心叙事坐标;组织和企业转换角色,成为技术输出与规则制定双主体;公众丰富个性化故事,如外商创业短视频;算法平台自动聚合内容。推动浙江高校开设“智慧城市国际传播”“人工智能+外语+新闻传播”微专业;建立“政企校”实习基地,选派学生参与宁波智慧港口的国际传播项目,使人才培养落地到浙江教育资源与实践场景中,培养在技术助力下既懂智慧城市又懂国际传播规律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为国际传播提供智力支撑与方向指引。
(作者分别为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