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的一篇名为《China eats the world》的报告在互联网和朋友圈疯传,因全文非常积极地长期看多中国资产而被网友讨论。
然而,由于我们这几年经济基本面压力较大,再加上大a剧烈震荡,绝大多数网友对国外投行的看法都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捧杀”。
对此,我想借助于德意志银行的报告谈一谈我对大a的看法,并谈一谈其中的风险和机会。
(注:本文所述谨代表个人观点,不做投资参考,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通读完德意志银行报告的全文,他只说了一件事:中长期看多中国资产,2024年是牛市的开始,未来港股和大a会创新高。
而看多的理由概括起来有两个:
1、目前中国资产很便宜——即,估值处于“折价”状态;
2、政策与经济周期共振,会让我们的经济好起来。
至于报告中谈日本、谈“斯普特尼克时刻”、金融自由化等,皆是为上述理由做的补充、佐证。它们起的作用就像“催化剂”一样,一旦开始就会诱发抢购中国资产的狂潮。
比如,春节期间横空出世的让节后科创概念股连续上涨几天就是这个道理。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最近半年的政策基调确实在为大a营造牛市的结构,但由于政策对整个经济复苏的支持力度相对温和,结果很可能会让大a呈现出“结构性”牛市的特征!
我所以这么判断的核心理由也有两个:
其一,高层对股市的流动性支持在不断扩大,会带动大a的估值提高——这为大a走牛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二,在“防风险”护航产业转型的大基调下,刺激政策不会太过激,而会有非常明显的“选择性”——这会让大a中的上市公司牛逼的更牛逼,不牛逼的更加无人问津。这一条仅仅能确保上市公司的赚钱能力不会下滑或者下滑的过快,是兜底的作用。
接下来说一说我的理由和德意志银行两个理由的漏洞。
先说第一个。
在我看来,从去年9月大a开启的反弹,主要是因为高层给股市注入了流动性,并且一直在视情况而不断加码。
不信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半年的关键事件以及大a的反应,基本上大a反弹的时候都有政策在背后支持:
2024年9月24日,央行降准、降息并创设两个支持股市的货币工具;
12月12日,大会确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5年1月13日,央行行长在亚洲金融论坛讲话,稳汇率、加大两岸市场互联互通;
1月24日,6部门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安排,每年大约1万亿;
1月27日,央行少见地于收盘后搞了1.7万亿的逆回购操作;